端午節的習俗:由來、禁忌與傳承

端午節的習俗:由來、禁忌與傳承

端午節的由來可追溯至古越民族夏季祭龍驅邪的儀式,其中將粽子投入河中與划龍舟都是祭祀儀式的一部分。 後人將端午節與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的傳說連結,更增添了節日的文化內涵。 端午節的習俗豐富多元,包含吃粽子、划龍舟、掛艾草、喝雄黃酒等,每個習俗都蘊藏著深厚的文化意義。此外,端午節也有一些傳統禁忌,例如忌諱在午時洗澡或午時睡覺,這些禁忌都體現了人們對傳統文化和習俗的重視。

可以參考 宜蘭雨勢指南:掌握即時資訊,暢遊無憂!

端午節的由來與起源

端午節,又稱端陽節、重午節,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之一,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。關於端午節的起源,眾說紛紜,但主要有兩種說法:一是源於古越民族的祭龍驅邪儀式,二是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。

古越民族在夏季常有洪水泛濫,為了祈求風調雨順,消災避禍,他們會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舉行祭龍驅邪儀式。人們會將粽子投入河中,並划龍舟競渡,以祈求龍神保佑,驅除瘟疫。這種祭龍驅邪的習俗,是端午節起源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
另一個流傳廣泛的說法是,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。相傳屈原忠君愛國,卻遭奸臣排擠,被流放到湘江。公元前278年,秦軍攻破楚國都城,屈原得知後悲憤不已,投江自盡。百姓為了紀念這位忠義愛國的詩人,紛紛划船到江中打撈他的遺體,並將粽子投入江中,以防止魚蝦啃食他的遺體。

端午節的起源,既有祭龍驅邪的原始信仰,也有紀念屈原的歷史傳說,兩種說法相互交織,形成了端午節豐富的文化內涵。無論起源如何,端午節都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求和對歷史人物的紀念,成為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。

端午節的盛行區域

端午節在中國各地都有慶祝,但南方地區,尤其是楚國故地的湖南和湖北,端午節慶活動最為盛大和隆重。這些地區保留了許多傳統習俗,例如賽龍舟、包粽子、供奉端午帖子等,也更能體現出端午節的文化內涵。

南方地區端午節習俗保存較完善,也較北方地區氣氛濃厚,各地紛紛舉辦各種規模的賽龍舟活動,家庭也都包粽子全家同喫,雖然不一定代表紀念屈原的意義,但這種習俗一直保留著。

荊楚地區的湖南和湖北是楚國故地,當地的端午節慶活動較大部份地區盛大和隆重。湖南在農曆五月有大端午和小端午,五月初五是小端午,女兒會回娘家過端午,並送粽子給娘家人。五月十五就是大端午,是母親的給出嫁的女兒送粽子,實際上節慶活動是以小端午為主。

各地每逢端午都習慣供端午帖子,即在門壁上粘貼各種紀念詩作,尤以岳陽、汨羅、長沙地區最為盛行。攸縣端午時孕婦會供奉龍舟祈求安產,富者用花幣酒食,貧者備雞酒,以竹夾楮錢,把供品供於龍首前。

以下列舉端午節在湖南和湖北地區的盛行原因:

  • 歷史淵源:湖南和湖北是楚國故地,端午節起源於紀念楚國詩人屈原,因此在這些地區的端午節慶活動特別盛大。
  • 文化傳承:當地居民世代相傳端午節的習俗,並將其融入日常生活,使端午節成為當地重要的文化傳統。
  • 政府推廣:當地政府積極推廣端午節文化,舉辦各種活動,吸引遊客,促進當地經濟發展。

端午節在湖南和湖北地區的盛行,不僅僅是傳統文化的延續,更是當地人民對文化認同和精神追求的體現。

端午節的習俗:由來、禁忌與傳承

端午節的習俗. Photos provided by unsplash

端午節的習俗:驅邪避瘟

端午節的習俗不少都跟禳毒驅疫有關,芳香類植物如菖蒲、艾草、蘭草等經常出現在端午節相關的節俗裡。人們常把這些香草掛於門上,稱為「懸蒲艾」,有時還會加上蒜頭、香茅、石榴花、龍船花等,或其他在當地夏季生長的植物如桃梗、葛藤等,較常見的組合為菖蒲、艾草、石榴花、蒜頭和龍船花。

菖蒲形似劍,插在門口象徵驅除不祥,故有「蒲劍斬千邪」之說;艾草則代表「百福」,石榴花的根部可驅蟲,蒜頭的濃烈氣味可以驅邪,合稱「天中五瑞」 [16] 。

除了懸掛植物,端午節也流行佩香囊。香囊通常用絲綢或布料製作,內裝香料、藥材,如雄黃、艾草、香附、丁香等,具有驅蟲辟邪、提神醒腦的作用。香囊的形狀多樣,常見的有方形、圓形、心形等,也有一些以動物造型製作,例如虎、龍、魚等,充滿了吉祥的寓意。

端午節的驅邪避瘟習俗,反映了古代人們對疾病和瘟疫的恐懼,也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視健康和祈福的理念。這些習俗不僅僅是傳統的延續,更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盼。

[16] 《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大辭典》,上海辭書出版社,2009年。

端午節的習俗:驅邪避瘟
習俗 目的 材料 象徵
懸蒲艾 驅除不祥、避瘟疫 菖蒲、艾草、石榴花、蒜頭、龍船花等
  • 菖蒲:蒲劍斬千邪
  • 艾草:百福
  • 石榴花:驅蟲
  • 蒜頭:驅邪
佩香囊 驅蟲辟邪、提神醒腦 雄黃、艾草、香附、丁香等 吉祥、健康

端午節的傳統三節

端午節的傳統習俗,除了賽龍舟和吃粽子之外,還包含「遊江」、「沐蘭」和「飲雄黃酒」等三節,這些習俗都與端午節的文化意涵息息相關,也展現了古代人們對端午節的重視。

「遊江」是端午節最重要的傳統習俗之一。在古代,端午當天全家老幼婦孺會雇舟船,渡游溪河、觀賞龍舟,稱為「遊江」。這項習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們對水的崇拜,以及對龍圖騰的信仰。人們相信,在端午節這天,龍神會降臨人間,因此人們會到河邊祭拜龍神,祈求平安順利。而觀賞龍舟比賽,則象徵著人們對龍神的敬畏和崇拜,也代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願。

「沐蘭」則是指在端午節當天用香草沐浴。古代人們認為,香草具有驅邪避瘟的功效,因此在端午節這天,人們會用艾草、菖蒲等香草沐浴,以驅除疾病和邪氣。此外,香草也具有清香怡人的作用,可以讓人們在炎熱的夏季感到清爽舒適。

「飲雄黃酒」是端午節的另一項重要習俗。雄黃酒是一種由雄黃和酒混合而成的酒,具有驅邪避瘟的作用。古代人們認為,雄黃可以驅除蛇蟲,因此在端午節這天,人們會用雄黃酒塗抹在身上,或者飲用雄黃酒,以保護自己免受蛇蟲的侵害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在清治時代,性別觀念重男輕女,因此端午節在內的傳統三節便是深居閨中、忙於家事的婦女,與全家人穿新衣裳出遊、參拜時刻。這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性別分工和女性的社會地位。

端午節的傳統三節,不僅是古代人們的日常生活習俗,更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意涵。這些習俗不僅體現了人們對自然的敬畏和崇拜,也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願,以及對健康長壽的追求。

端午節的避邪植物

端午節除了祭拜屈原,也具有驅邪避煞的傳統習俗。在台灣民間信仰中,榕枝、艾草、香茅等植物被視為具有驅邪、淨身、避鬼的功效。這些植物通常被綁掛於門楣或佩戴在身上,以祈求平安健康。

榕枝象徵著生命力強盛,可以驅邪避煞,並帶來好運。榕樹枝葉繁茂,枝幹堅韌,象徵著生生不息的生命力,因此被視為具有強大的辟邪力量。在端午節時,人們會將榕枝綁掛於門楣,或將榕枝插在門口,以驅邪避煞,祈求平安。

艾草具有驅蚊蟲、淨化空氣、避邪的功效,常被用於製作香包或懸掛於門楣。艾草的氣味濃郁,可以驅趕蚊蟲,淨化空氣,並具有辟邪的功效。在端午節時,人們會將艾草綁成束,懸掛於門楣,或將艾草製成香包,佩戴在身上,以驅邪避煞,祈求平安健康。

香茅散發獨特的香氣,可以驅蚊蟲、提神醒腦,並具有避邪的功效。香茅的氣味清新,可以驅趕蚊蟲,提神醒腦,並具有辟邪的功效。在端午節時,人們會將香茅綁成束,懸掛於門楣,或將香茅製成香包,佩戴在身上,以驅邪避煞,祈求平安健康。

除了榕枝、艾草、香茅,台灣民間信仰中還有許多其他常見的避邪植物,例如茉草、雞冠花、芙蓉草、莿桐、虎仔花(月桃)和仙丹花等。這些植物通常被綁掛於門楣或佩戴在身上,以祈求平安健康。這些植物的選擇和使用方式因地而異,也反映了不同地區的民俗信仰和文化傳統。

端午節的避邪植物不僅僅是一種習俗,更是一種文化傳承,它承載著人們對平安健康的期盼,以及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敬畏。在現代社會,雖然人們的生活方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,但端午節的避邪習俗仍然在許多地方被保留下來,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
可以參考 端午節的習俗

端午節的習俗結論

端午節的習俗,承載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,也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、健康長壽的祈求。從古越民族祭龍驅邪的儀式,到紀念屈原的傳說,端午節的起源和演變都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信仰。端午節的傳統習俗,如賽龍舟、吃粽子、掛艾草、喝雄黃酒等,不僅僅是節慶活動,更是一種文化傳承,將歷史記憶、民間信仰和生活智慧融合在一起。

在現代社會,端午節的習俗仍在不斷演變,但其核心精神仍然值得我們傳承和發揚。了解端午節的由來、起源、禁忌與習俗,有助於我們更加深入地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,並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。

端午節的習俗 常見問題快速FAQ

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?

吃粽子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習俗之一,其由來與紀念屈原的傳說有關。相傳屈原投江後,人們為了防止魚蝦啃食他的遺體,便將米飯用竹葉包成粽子投入江中。因此,吃粽子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象徵,也代表著人們對英雄的敬仰和追思。

端午節為什麼要划龍舟?

划龍舟是端午節的另一項重要習俗,其起源與古代人們祭龍驅邪的儀式有關。在古代,人們相信龍神能夠帶來風調雨順,消災避禍。因此,在端午節這天,人們會舉行祭龍儀式,划龍舟競渡,以祈求龍神保佑,驅除瘟疫。而划龍舟的競賽,也象徵著人們對龍神的敬畏和崇拜,以及對美好生活的祈願。

端午節為什麼要掛艾草?

端午節掛艾草是傳統的驅邪避瘟習俗,因為艾草具有驅蚊蟲、淨化空氣、避邪的功效。在端午節這天,人們會將艾草綁成束,懸掛於門楣,或將艾草製成香包,佩戴在身上,以驅除疾病和邪氣,祈求平安健康。

個人頭像照片

By 王子薇

我是王子薇,提供準確、詳細的紫微斗數知識和資訊。 幫助愛好者和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和運用紫微斗數。 促進紫微斗數的傳播和應用,讓更多人受益於這門智慧。聯繫方式[email protected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