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八家將」和「官將首」都是台灣民間信仰中常見的陣頭,但兩者其實有著截然不同的角色和功能。 「八家將」是司法類神明的專屬護衛隊,像是城隍爺、包公等神明身邊的部將,負責保護神明並執行驅逐邪煞、緝拿惡鬼的任務,宛如人間的警察。而「官將首」則是家將的領軍,掌管刑馬的神祇,像是城隍爺、東獄大帝等神明的護衛,負責保護主神並驅逐鬼域,相當於陰間的刑警。
八家將與官將首:陰陽兩界的守護者
台灣民間信仰中,陣頭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其中,「八家將」和「官將首」更是充滿神秘色彩的代表。雖然兩者皆被歸類為「家將」,但實際上卻是截然不同的陣頭,各自肩負著不同的使命與象徵。
「八家將」指的是司法類神明專屬的部將,常見於城隍爺、包公、七爺八爺等神明的神轎隊伍中。他們的主要任務是保護主神,並執行驅逐邪煞、緝拿惡鬼的任務,如同人間的警察一般,維護著人間秩序。八家將的陣容通常包含文武判官、黑白無常、枷鎖判官、謝范將軍等角色,每位角色都具有不同的象徵意義,例如文武判官代表著正義、黑白無常代表著生死的界線等等。
而「官將首」,原名為「八將首」,是家將的領軍,相當於陰界的刑警。他們主要負責掌管刑馬的神祇,像是城隍爺、東獄大帝等神明的護衛,是陰兵陰將的領軍,擁有強大的法力,負責保護主神以及驅逐鬼域的任務。官將首的職責更為嚴肅,他們代表著陰間的威嚴與力量,負責維持陰陽兩界的秩序。
八家將與官將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宗教儀式,他們最初的功能是為了驅邪避凶,保護人們免受惡靈的侵擾。隨著時代的演變,八家將與官將首逐漸演變成一種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傳統表演藝術,不僅保留了古老的信仰元素,更融入現代社會的文化脈絡,成為台灣民間信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官將首:陰間的執法者
官將首,原名八將首,是家將陣頭中極具代表性的角色,其起源與地藏王菩薩及文武大眾老爺的出巡遶境息息相關。官將首的任務,如同陰間的執法者,負責緝拿妖魔鬼怪以及孤魂野鬼,並將其押解至地府受審。官將首的陣容通常包含以下角色:
- 陰陽司官:負責記錄陽間與陰間的各種事件,並將相關資訊傳達給地府。
- 虎頭鍘:象徵著官將首的權威與威嚴,用以懲罰犯錯的鬼魂。
- 引路童子:負責引導亡魂前往地府,並協助官將首執行任務。
官將首的服裝與臉譜,也展現出其獨特的風格。官將首的服裝通常以黑色為主,象徵著陰間的肅穆與威嚴。臉譜則以紅色、黑色、白色等顏色為主,並搭配各種圖案,例如:虎頭、龍紋、鬼臉等,展現出官將首的威武與神聖。
官將首的表演,通常以威武、肅穆的風格為主,展現出官將首的權威與神聖。表演時,官將首會手持各種法器,例如:虎頭鍘、令旗、令牌等,並配合音樂與鼓點,展現出官將首的威嚴與神威。官將首的表演,不僅僅是傳統藝術的展現,更是一種對神明的敬畏與信仰的表達。
官將首的創始人:黃秋水與增損將軍的誕生
官將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代的「八將腳」,這是一種由信徒自發還願扮演的陣頭,沒有固定組織,也缺乏相關儀式。八將腳的成員通常會扮演八位神將,例如:文判官、武判官、陰陽差、枷鎖將軍等等,他們會在廟會或祭祀活動中表演,以祈求神明的庇佑。然而,八將腳的表演形式比較簡單,缺乏統一的陣法和儀式,也無法展現出完整的宗教意涵。
官將首的創始人黃秋水,正是看到八將腳的不足之處,才開始思考如何提升官將陣的表演形式。黃秋水於大正十四年(1925年)開始擔任綠臉的官將頭,並在民國34年(1945年)與70軍政戰主任周莊伯少將討論官將陣法,將先鋒官身分提升為地藏王菩薩的護法「增損將軍」。周莊伯少將不僅提供增損將軍的臉譜、符籙、陣勢以及象徵點將閱兵的「喊班」儀式等資訊給黃秋水及其子黃觀銘,更贈予兩面錦旗,分別寫著「增」和「損」字,象徵著增損將軍的陰陽調和與護法力量。
黃秋水父子經過數年練習,捨棄八家將之陣法,於民國38年(1949年)成立官將首團體,由黃秋水扮演損將軍,黃觀銘扮演增將軍。增損將軍的誕生,象徵著官將首的演變與升級,從原本的八將腳陣頭,轉變為更具儀式性與宗教色彩的表演形式。增損將軍的臉譜、符籙、陣勢和喊班儀式,都代表著地藏王菩薩的護法力量,賦予官將首更深層的宗教意義。
增損將軍的出現,不僅提升了官將首的表演形式,也為官將首注入了新的宗教內涵。黃秋水父子將增損將軍視為地藏王菩薩的護法,並將其融入官將陣的表演中,使官將首成為更具宗教意義的陣頭表演形式。這也為官將首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,讓官將首成為台灣民間信仰中重要的陣頭表演形式之一。
時期 | 事件 | 人物 | 影響 |
---|---|---|---|
清代 | 「八將腳」的起源 | 信徒 | 表演簡單,缺乏統一的陣法和儀式 |
大正十四年 (1925年) | 黃秋水開始擔任綠臉的官將頭 | 黃秋水 | 為提升官將陣的表演形式奠定基礎 |
民國34年 (1945年) | 黃秋水與周莊伯少將討論官將陣法 | 黃秋水、周莊伯少將 | 增損將軍的誕生,官將陣法提升 |
民國38年 (1949年) | 黃秋水父子成立官將首團體 | 黃秋水、黃觀銘 | 官將首成為更具儀式性與宗教色彩的表演形式 |
至今 | 增損將軍成為地藏王菩薩的護法,融入官將陣的表演 | 黃秋水父子 | 官將首成為台灣民間信仰中重要的陣頭表演形式之一 |
新莊地藏庵:官將首的傳統守護者
新莊地藏庵不僅僅是台灣重要的宗教信仰中心,也是官將首傳統文化的重要守護者。地藏庵所保存的官將首,不僅僅是傳統的表演藝術,更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意義。新莊地藏庵在儀式上嚴格遵循傳統,例如官將首的出場順序、祭祀流程等,都維持著傳統規範,確保官將首的表演能夠完整地呈現其傳統精神。這也讓新莊地藏庵的官將首表演,成為台灣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新莊地藏庵的官將首,以其精湛的技藝和嚴謹的儀式,吸引了許多信徒和遊客前來觀賞。他們在表演中展現了傳統文化的精髓,也讓更多人了解了官將首的歷史和文化意義。新莊地藏庵的官將首,不僅僅是表演藝術,更是傳統信仰和文化的載體,其在保存和傳承傳統文化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。
值得注意的是,時下有些藝陣,如有些名為十三太保的藝陣,也使用踮著腳步的步伐,這是不貼切的。十三太保是民間傳說中的角色,其表演風格與官將首有所不同。十三太保的步伐通常以較為平穩的方式行走,並不會像官將首一樣以踮著腳步的方式行走。因此,在觀賞官將首表演時,應注意其獨特的步伐風格,以及其背後的文化意義。
新莊地藏庵所保有的不只是官將首的傳統內涵和意義,並且在儀式上維持傳統,例如官將首的出場順序、祭祀流程等,都嚴格遵循傳統規範。這也讓新莊地藏庵的官將首表演,成為台灣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新莊地藏庵的官將首,不僅僅是表演藝術,更是傳統信仰和文化的載體,其在保存和傳承傳統文化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。
高雄八家將的源流:振字頭與共善堂
高雄地區的八家將文化源遠流長,其中以「振字頭」八家將館最具代表性。振字頭八家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六十年代,由如意振裕堂分堂「羅山振憲堂」執事蘇仁德(白猴師)先生南傳高雄,創立了高邑振嶽堂。高邑振嶽堂是高雄最早的振字頭八家將館,其傳承的八家將文化來自於台灣傳統的「福州白龍庵五福大帝駕前什家將」。蘇仁德先生將傳統的八家將技藝帶到高雄,並在當地發展壯大,成為高雄地區振字頭八家將的起源。現今高雄地區的振字頭八家將館皆為振嶽堂的分堂,這些分堂在傳承振嶽堂的傳統技藝的同時,也發展出各自的特色和風格。
與高雄振字頭八家將館同時期的還有屏東東港共善堂家將,其於昭和六年(1931年)左右由郭榮耀先生自臺南白龍庵傳承至東港,亦保留「福州白龍庵五福大帝駕前什家將」之陣名。共善堂家將與振嶽堂同源,但由於地域差異,在發展過程中也呈現出不同的特色。共善堂家將以其精緻的妝扮和嚴謹的陣式著稱,在屏東地區享有盛名。
振嶽堂與共善堂的出現,標誌著八家將文化在台灣南部地區的蓬勃發展。這兩家八家將館的創立,不僅傳承了傳統的八家將技藝,更為八家將文化在台灣南部地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。後世許多八家將館皆受其影響,並在各自的發展過程中,融入地方特色,形成了多元豐富的八家將文化。
八家將 官將首結論
「八家將」和「官將首」是台灣傳統信仰中不可或缺的陣頭,各自承載著不同的文化意涵和宗教意義。從守護神明的「八家將」,到執法陰間的「官將首」,他們以獨特的服裝、動作和臉譜,展現出台灣民間信仰的豐富內涵和多元樣貌。 透過對「八家將」和「官將首」的深入了解,我們能更深刻地感受台灣傳統文化的魅力,並體會到祖先們對神明、正義和傳統的敬畏與信仰。
在台灣社會中,傳統陣頭文化正持續發展與傳承, 「八家將」和「官將首」也隨著時代變遷,展現出更多元的樣貌。 不論是神明的守護者,還是陰間的執法者,他們都是台灣民間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,也代表著台灣文化中充滿活力與生命力的傳統藝術。
八家將 官將首 常見問題快速FAQ
八家將和官將首有什麼區別?
八家將和官將首都屬於家將,但兩者在角色、任務和風格上都不同。八家將是司法類神明的專屬護衛隊,負責保護神明並執行驅逐邪煞、緝拿惡鬼的任務,如同人間的警察;而官將首是家將的領軍,掌管刑馬的神祇,負責保護主神並驅逐鬼域,相當於陰間的刑警。
官將首的臉譜有什麼特別的意義?
官將首的臉譜以紅色、黑色、白色等顏色為主,並搭配各種圖案,例如虎頭、龍紋、鬼臉等,展現出官將首的威武與神聖。這些顏色和圖案都具有特定的象徵意義,例如紅色代表著勇猛、黑色代表著肅穆,虎頭代表著威嚴等等。
八家將和官將首的表演風格有什麼不同?
八家將的表演風格以色彩鮮豔、動作誇張、臉譜精緻著稱,展現出強烈的視覺效果;而官將首則以沉穩、肅穆的風格為主,搭配黑色或紅色的服裝和面具,展現出威嚴和神秘感。八家將的表演更注重視覺效果,而官將首的表演則更強調肅穆與神聖的氣氛。